联系人:郭先生
手机:15530179087
客服qq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曲阳石雕网:圆明园石刻的保护

     发布时间:2014-07-18 

 位于京西的圆明园,遗留下的每一件石刻,都在见证那段引人仰天长啸的历史。近年来,园内的石刻保护问题与园外流散石刻回归问题,屡屡成为多家媒体争议、质疑的焦点。默然的石刻与喧哗的争议究竟在折射什么?究竟该如何“解题”?

  景区:石若有情泪如雨

  2013年7月下旬的一个上午,北京市文物部门的专家与多家媒体齐聚圆明园,记者也在其中。这些人的关注点很集中:网上爆料,北京圆明园规月桥遗址“乾隆御笔”和文源阁“冰裂纹地砖”等散落文物未受到妥善保护,在遭到游人泼墨、拓印、刻字后,不同程度受损。一位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就此事在媒体发文,证实“确有此事”。

  当时,记者通过实地采访,了解到由于某些游人违规进入景区施工地,在遗留下的石刻上随意涂抹、拓印,导致文物不同程度受损。

  在圆明园西区的正殿月台,记者见到被众多人关注的“冰裂纹地砖”由于长期暴晒,已呈现暗青色,地砖一侧,几块大石上有“御笔”留存。遗憾的是,每处古代石刻在“被拓”之后,布满墨迹、字迹漫漶。据景区工程部负责人张鑫介绍,他们准备用一定厚度的浮土埋在上面,加以保护。对地砖一侧,留有“御笔”的大型石构件等不可移动文物,将用钢化玻璃罩及围栏保护。那天,记者在景区南门立有“圆明园流散文物展”标牌的院内看到,以捐赠名义,从北京多地送来的古代石构件,被景区管理处集中放置在上有遮阳遮雨棚,周边有护栏保护的展区内。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告诉记者,这类展览,一是能集中保护散落在各处的遗失文物;二是能提升游客文物保护意识。记者在聚集的石刻构件中,见到从“规月桥”搬移至此的乾隆御碑,经了解获知,“规月桥”是“廓然大公”一座石座木制廊桥,桥上多处留有乾隆御笔。

  据李向阳介绍,景区管理者看到“御笔”受损消息,及时采取措施,对石刻进行妥善保护。去年7月下旬,数十年一直被解放军总参信息化部某单位用作门垛的8件圆明园石刻文物“重回故里”。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介绍,此次归还的8件文物包括4件须弥座和4根石柱构件,每件石刻重约2吨的须弥座属于清代文物,虽局部破损且覆盖石灰,但雕工细致,菱形的花纹仍清晰可见,是圆明园遗址出土文物中少有的大体量须弥座。景区管理者称,石刻回归后,通过展示,将让游人进一步追溯史事、憧憬未来。

  随后,散文作家黎鹤在网上就此事吐槽:“倘若石能言、石有情,定会相拥泪如雨。”

  北大:冷落石刻引质疑

  今年初春,又一消息被文物爱好者高度关注:圆明园的文物“观水法西洋石刻构件”在北京大学出土后,竟然被扔在一处车棚旁,露天摆放,没有进行介绍和保护,处于“蒙尘自怜”状态。记者随后来到北京大学了解“石刻受冷落”现象。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门前,两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,数日前,确有两件石刻被摆放在自行车棚出口处,无保护性遮挡和围栏。石刻构件布满灰尘,顶端的小方洞内有烟蒂、橘子皮等遗弃杂物。

  这些石刻被一些文物专家认出是圆明园文物后,引来一些报社记者拍照采访。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、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介绍,车棚旁边这两件石刻,从花纹到刻工上看,无疑是圆明园观水法遗址的西洋石刻构件。因为,民国初年的老照片上,就有这一大一小的石刻构件。至今,还有一个跟“小石刻”一模一样的就在园内的西洋楼遗址内。刘阳的愿望是,这些石刻或者进博物馆珍藏与展示;或者还给圆明园景区,原物回原地。

  北京大学曾通过官方微博回应,“断桥残雪”等石刻构件确为圆明园流散石构件,前不久,北大基建工程部在红湖东岸挖掘时出土,由基建工程部临时摆放在“赛克勒博物馆”车棚旁边。由于石雕体积较大,难以搬运,故此,博物馆相关人员将其暂时安放在有摄像头的地点,便于全程监控和保护。由于石雕运输的特殊性,校方本着减少挪动,降低运输中损坏风险的原则,已选择原地加盖文物保护箱,实施过渡性保护方案。

  数日后,记者再次来到北大,看到赛克勒博物馆东侧的自行车棚旁摆放两件西洋石刻,已被红色的大木箱子罩住。北大新闻中心相关人士在记者询问后表示,待石刻构件如何摆放的详细规划方案完成后,校方再做妥善安放。

  海外:流散文物归何处

  与“北大圆明园石刻”话题惹火的在同一时间,诸多新闻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是:在民营企业家黄怒波的协助下,流散于海外100多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将于今年9月回国,入藏北京大学博物馆。多年研究圆明园文化的刘阳随即提出质疑,认为这7件文物回归圆明园原址更合适,并质疑黄怒波借此炒作。他认为:“在KODE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中,这位企业家仅选择7件文物价值相对较低的石柱,是利用圆明园在国人心目中地位做文章。”

  记者通过多方了解获知,KODE为挪威一家博物馆,是欧洲规模最大的中国文物收藏馆之一,藏有2500件中国艺术品。2013年,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博物馆发现流落于此的7根圆明园石柱,后得知博物馆急缺捐款,主动提出捐款给该博物馆,同时要求归还石柱。馆方经慎重商议后同意此项合作,这笔1000万挪威克朗(约合160万美元)的捐款将用于修缮馆内中国艺术藏品展位之用。至于为何收藏于北大,黄怒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北大是他的母校,也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。将这7根石柱放在北大博物馆收藏,教育意义最大。可以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深度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,珍惜当下的生活。

  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说:“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,这批海外民间藏品能在博物馆得到专业性维护,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,也有利于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。”

  然而,一些文化学者、文物专家在网上表示出困惑:圆明园流散在外的文物非常多。一些流散文物在回归祖国后,入藏地却多非圆明园。难道圆明园遗址不具备、不符合文物保存的条件?刘阳的观点很明确:捐赠给何处应尊重捐赠者个人意愿。但由于北大并非文物珍藏机构,该文物保护模式不值得提倡。这些文物不回到圆明园,只能是国际流散文物变成国内流散文物,依然是流失在圆明园之外。

上一条】 【返回列表】 【下一条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地址:河北省保定曲阳县 手机:15530179087  技术支持:石家庄seo <